擒贼擒王的含义-擒贼擒王的下一句是什么
1.36计偶是什么计,每个计策都是什么意思?
2.有哪些古诗里带成语的要说出名字,最好能整个写出来
3.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
4.三国中的36计
5.中国古代三十六计,请一一列举,并解释其含义?愿帮忙!
6.关于中国历史上刺杀君主的问题
36计偶是什么计,每个计策都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原文为:“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此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事物里,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以为常而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令对方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现在这个词语则引申至比喻欺骗的手法很高明。第02计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此计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强大集中的敌人,不如退到敌人虚弱的后方;然后利用敌人的精锐正在攻打别的国家,并且两军相持不下时,趁机攻占敌方的本土,迫使敌人退兵或分兵;然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第03计 借刀 借刀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三计。原文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此计的含义是借用一方的力量来消灭另一方的力量。这个计谋被古今中外很多政客、江湖人士、小人等等不断的使用与演义,历史上有很多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和典故。即使在今天,很多非常吸引人的,高潮迭起的**也是贯穿着这样的情节。第04计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四计。原文为:“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此计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方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在作战中,“以逸待劳”就表现在自己养精蓄锐,待敌疲劳混乱时,乘机出击取胜。第05计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五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夬柔也。”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困境,面临麻烦时,我方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从而制服对手。“趁火打劫”也可以用作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乘人之危,大捞便宜。第06计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六计。原文为:“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此计在古今中外战争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顾名思义,声音在东面,而打击在西面。我军的行动时东时西,或攻或守,飘忽不定,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不能自控,我则抓住敌人这一混乱局面,出其不意地进攻,一举取得胜利。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无中生有”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意为胡说八道,是个贬义词。此计用在军事上的则非贬义,是指:先通过假的、虚的行动,使敌人放松警惕,受到迷惑,然后我方再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迅速采取真的、实的行动,以迅猛的速度,攻击敌人,从而将其击溃。这个计的关键就在于真假变化,虚实结合,让敌人捉摸不透。第08计 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八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此计是我方利用敌人被我方佯攻、佯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乘虚而入,以达到军事上的出奇制胜。“暗渡陈仓”后来成为成语,指利用以明显、不相干的行动,吸引对方的注意,再暗自采取其他行动,以达成目的。第09计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九计。原文为:“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敌方内部矛盾区域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等敌人反目成仇,穷凶恶及,势必自取灭亡。这就是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实际而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第10计 笑里藏刀 原文为:“信而安之,阴而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使敌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诚意”而麻痹松懈;我则借机暗中谋划,积极准备,待机行动切不要让它发生变化。这就是暗藏杀机、外事和好的谋略。 第11计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一计。原文为:“势必有损,损阴则益阳。”当战局发展必然会有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第12计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二计。原文为:“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出现微小的漏洞,也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方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计
有哪些古诗里带成语的要说出名字,最好能整个写出来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吐作蚕,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事的结果反使自己受困.亦比喻束缚自己.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弹箜篌》)诗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的发展出奇而惊人.
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白居易《长恨歌》)天地转动.原指根本改变局面,现形容头晕眼花.
杳如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比喻一去之后无影无踪.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贼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捉盗贼要捉首恶.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人马奔跑时的尘土飞卷.此诗是诗人对项羽不肯过江而自刎乌江的惋惜和批评.现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两次出现.原指国家统一,后指到处可以为家.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原指贫女无钱置备妆奁,却年年为人缝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语指七十岁.过去人们能活到七十岁的很少,所以说“古来稀”.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
1、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3、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4、声东击西
魏王豹是秦亡之后项羽封王时所立,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为都城,管辖河东郡。刘邦还定三秦之后,自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南)渡黄河向东扩展,魏王豹顺应大势,不战而降,归顺汉王,并带兵随汉王东进讨伐项羽。
后来,汉王东征受挫,魏王豹托词亲属有病要回去探视,便离开汉王。回魏之后,他立刻关闭黄河东岸渡口,断绝与汉的来往,重新投向楚霸王。刘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区十分重要,从魏国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夹击之势。
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刘邦先派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归顺汉王,并许诺封以万户之邑,却遭到魏王豹的断然拒绝。刘邦见劝说无效,准备向魏王豹发兵,便向郦食其了解魏将领的情况。刘邦问:“魏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是柏直。”
刘邦说:“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怎么能抵挡韩信!”又问:“骑兵将领是谁?”回答:“冯敬。”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之子,虽然贤能,也不能抵挡灌婴。”又问:“步兵将领是谁?”回答:“项它。”刘邦说:“不能抵挡曹参。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于是,任用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伐魏。
韩信在出兵之前,也找来郦食其了解魏将领情况。他听说魏王豹不用有战斗经验的周叔为大将,却用没有经验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对敌之策。
他分析魏必然凭借黄河天险,扼守黄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战略,进行持久作战。所以,他审时度势,针锋相对地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决定用奇袭的战术一举击破魏军的防线。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韩信率军从关中出发,兵临黄河岸边。
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地方魏兵不多。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100 多只,不够用。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小口大肚子的瓶子。
灌婴和曹参为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啊。”
灌婴和曹参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瓶了。几天功夫,一一准备齐全。
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 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料想,韩信仰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
魏王豹等了几天。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一时不敢渡河。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
魏王大惊:上游的夏阳向来没有船只,难道汉军是飞过河的?仓促之间领兵去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住?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
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魏王豹闻讯大惊,急忙回师救援,但军心已经大乱,难敌汉军的冲击,全军遭重创后被迫向东退却,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九月,汉军在东垣俘虏了魏王豹,韩信兵不血刃进入魏都平阳。随后,韩信又分兵平定了河东52县,在黄河以东置河东郡。
韩信木罂渡军克魏王豹后,消除了魏对关中和黄河以南地区的威胁,取得了汉军开辟北方战场的第一个胜利,对减轻刘邦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压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5、借刀
当年,刘秀兄弟在昆阳一战成名,受到其他将领的妒忌与排挤。在之后的战役中刘秀之兄刘演功高震主,更是招来了刘玄的猜忌。刘演不听刘秀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刘玄在李铁等人的唆使下,将刘演。
当刘秀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犹如万箭穿心,悲痛不已。但是他强忍悲痛,取信于刘玄。借着抚北的机会积聚力量,登基称帝,向长安进军。此时,李铁奉命前来阻挡刘秀。
刘秀身边的大将冯异就前来劝降李铁。李铁知道刘玄不是刘秀的对手,又担心刘秀记恨杀兄之仇,左思右想,就给冯异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保证他归顺之后的安全与富贵。
果然,在冯异攻打洛阳时,李铁果然按兵不动。于是冯异写信将这个情况告诉给了刘秀,刘秀深知李铁的为人,此人定不可用,但又不好回绝他,以免招来李铁的反抗,思虑再三想出了一招借刀之计。
刘秀故意将冯异写的信公开,让大家都知道了李铁有意要归顺他。一时之间,众将士议论纷纷。
没过多久,刘玄的人就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了李铁意欲归顺刘秀。刘玄得知后大为震怒,立即派人将李铁处了。洛阳的军队失去了主帅,群龙无首,军心大论,不战自败,读多人都纷纷前来归顺刘秀。到了这时,大家才真正明白了刘秀的用心。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
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
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
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资料:
三国中的36计
孙子兵法-36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渡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赋擒王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浑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苦肉计
第34计 反间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用兵如孙子,谋略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春秋战国时期,世外奇人鬼谷子得意弟子-孙膑与庞涓…看这两人在这「强者生,弱者亡」的时代里,如何运用古人智能创造出不败的兵法与计谋,看这两位杰出的谋略家,如何印证、运用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技俩获得胜利。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兵书之王,商场、处事、计谋、公关、攻心等…无不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活动的特质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36计
第一集:上屋抽梯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一人。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
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第二集:笑里藏刀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第三集:假痴不癫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第四集: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第五集: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第六集: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第七集:擒贼擒王
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
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
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第八集:以逸待劳
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第九集:无中生有
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第十集:借刀
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第十一集:趁火打劫
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
钟离春收买众多敢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
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十二集:瞒天过海
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第十三集:偷梁换柱
孙膑的逃离使庞涓十分恼怒,他来到楚国,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谎言。楚王派使者来到齐国,污蔑孙膑偷走了楚国的国宝,要孙膑将国定送回楚国,否则楚国将与魏国一同向齐国问罪。齐威王明知孙膑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迫于楚国的威胁,再加之邹忌的谗言,齐王让孙膑亲自到楚国向楚王说明。
钟离春与钟离秋姐妹终于相见,感慨万分。钟离春将公孙阅的所为告诉了妹妹,钟离秋逼公孙阅离开邹忌。
孙膑为了田忌将军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动身去楚国,钟离春极力阻止孙膑前往楚国。
禽滑用偷梁换柱之计,命手下人装扮孙膑,带着一批希世珍宝随自己前往楚都。孙膑乘机带着田忌的信,随钟离春经楚国前往到韩国去找申大夫。
第十四集:假道伐虢
孙膑来到韩国申大夫家,申大夫要将他引见给韩王,孙膑不愿让自己来到韩国的消息传到魏国,因此不愿去见韩王。申大夫还是将孙膑来到韩国的事告诉了韩王,韩王立即召见孙膑,拜孙膑为军师。
庞涓得知孙膑在韩国,故作不知,派使者来到韩国,邀请韩国在成周会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请韩王允许魏国参加盟会的人路经韩国成皋。
孙膑向韩王进言,说魏国肯定另有所图,并向他讲了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韩王只答应盟会,未答应借路。
盟会之时,魏王假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庞涓再次提出借路韩国的北方重镇成皋,从近路回国。韩王以为盟约以定,魏国不会与之为敌,答应了庞涓了请求。庞涓回国途中,乘韩国不备,突然占领了成皋。然后向韩王提出:以成皋换孙膑。
第十五集:声东击西
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第十六集:空城计
庞涓在韩都城外准备与孙膑一决胜负,可发现韩军营中没有孙膑,他意识到孙膑肯定是去了成皋,立刻率大军悄悄返回成皋。
孙膑夺取成皋后,为长期坚守成皋,派军队到城外征粮,未曾想庞涓先头轻装军队已经逼近成皋。
孙膑处乱不惊,命城外征粮军队立刻集结,然后大开城门,装做毫无戒备。
魏国费将军带先头魏军来到成皋城外,见城门大开,不由疑惑,不敢进兵。后又发现城内街旁有隐蔽的士兵,城外林中也有韩国士兵,怕中孙膑的埋伏,急忙率军后撤数十里。城外征粮韩军得以回城。
庞涓大军赶到,将成皋团团围住。
钟离春回韩都请兵,许多韩国大夫不愿因孙膑与魏国交战,再次提出用孙膑换成皋。韩王犹豫再三,命太子和申大夫率韩国大军前往成皋,但为留后手,不准他们与庞涓交战。
第十七集:反间计
太子大军来到成皋三十里外安营扎寨。孙膑见太子迟迟按兵不动,派钟离春来到太子营 中,问太子为何不出兵。太子推说庞涓围而不攻,他必须谨慎行事,以免中计。
成皋城内缺粮,韩国守城的军队不免人心浮动。庞涓派入成皋的间隙随波逐流乘机挑唆守城百姓哄抢粮库,一声内乱迫在眉婕。幸亏孙膑带兵及时赶到,制止了内乱,领头的抢粮 赵壮士被扣押。赵壮士状告冯将军,说冯将军扣发他们的口粮,他们是被迫抢粮。孙膑告诉赵壮士,是他让冯将军扣发粮食,逼他们抢粮,造成城中没粮的假象,这样庞涓继续围而不攻,以便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秦国援军的到来。
赵壮士将孙膑的话告诉间隙,间隙尚存疑惑。孙膑再布迷阵,使间隙相信城中确实有粮。
间隙逃离成皋,将成中内情报告庞涓,庞涓决定攻城。
第十八集:树上开花
庞涓攻城:韩国太子仍按兵不动,韩国将士情绪激愤,许多将军以逼太子出兵,众怒难犯,太子只好出战。
韩国军队依照孙膑"树上开花"之计,四方出兵,虚张声势,庞涓错误的以为,韩军主攻方向在韩国太子一路,率主力迎击太子,结果申大夫率韩军主力突破魏军包围,将粮食和援军送进成皋。
太子不听劝告,违背孙膑之意,被宠涓大军围困在城西。
孙膑再用"树上开花"之计,让成皋守城军队东门出,南门进,造成大军进城的假象。庞涓估计孙膑将从成皋西门突袭庞涓,调集大军埋伏在城西。谁知孙膑大军从魏军包围圈的另一方向突破,救出太子及所率将士。
第十九集:抛砖引玉
庞涓率大军在外,不敢久战,意欲与韩军一战决胜负。但孙膑固守不出,意在将庞涓拖垮。
庞涓派士兵四处抢粮,杀戮韩国百姓,引诱韩军出动。部分韩国士兵不听军令,私自出击,被魏军所杀。庞涓将韩国士兵的尸体堆在韩军大营前,韩国士兵被击怒,拥入孙膑帐内,威胁孙膑,若再不出战,将杀孙膑。孙膑用兵法说服众士兵,士兵决意按孙膑之计行事。
庞涓继续抢粮,韩军出兵,打了就撤,在回撤之时。部分将士出而不返,秘密潜伏于西山。十数天后,潜伏于西山的韩军已达数万人,孙膑命出击的军队将魏军引入西山,将其歼灭。
西山之战魏军被重创,庞涓知再战也无利可图,只好撤军回国。
第二十集:混水摸鱼
为彻底消除魏国的威胁,韩王采纳孙膑的伐交之策,打算与楚国、齐国结盟。钟离春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回到齐国,此时,齐威王已生命垂危。
齐威王临终前悔恨错待田忌和孙膑,他恳请田忌辅佐太子辟疆,还嘱咐太子一定请回孙膑。
齐威王后,公孙阅挑拨太子其弟公子郊师争夺王位。郊师以献美女为名,将太子请入公子府,预谋太子。钟离春装扮宫卫,将太子救出。
田国带兵攻打公子府,公孙阅帮助公子逃脱。
公子郊师带领叛乱军队,逃往齐魏边境。庞涓趁此占领了齐国的数座城池,并将边城交给郊师,让他与齐国当政者作对。
第二十一集:暗渡陈仓
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听从田忌之言,请孙膑回国,对付外敌和内乱。
钟离春带着齐宣王的亲笔信回到韩国,孙膑知韩王不会放自己回国,庞涓也将在路上派兵截杀,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安全回国。
孙膑请韩王把他当做韩国人,按照他的功绩,给他一富庶的城邑做为封地,这座城邑就是魏国的上党。韩王早就想得到上党,若夺取上党,就将上党赐于孙膑。
孙膑率军队前往上党,庞涓派兵在上党的必经之要道长山拦住孙膑的军队。孙膑假意准备进攻长山,暗中派钟离春寻到一路,然后带军队沿小路轻装奔袭上党。孙膑攻克毫无防备上党后,又离开上党,前往赵国,既摆脱了韩王的控制,又躲开了庞涓截杀。
第二十二集:美人计
公孙阅在孙膑回国之前,选了两名美女,送给齐宣王。
邹忌想阻止齐宣王接纳美女,公孙阅以威胁,邹忌只好听之任之。
齐宣王被美女所迷,终日与美女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公孙阅也因此受到齐宣王重用。
外有强敌,国有内乱,朝中大夫心急如焚,多次进谏,劝齐王不要沉溺于美色之中。齐王不但不听,而且还杀一位冒进谏的大夫。朝中大夫一时不知所措。
正当田忌等人对美女无可奈何之时,孙膑和钟离春回到了齐国。
第二十三集:反客为主
如何对付公孙阅送进宫的美女,孙膑一时没有很好的对策。钟离春说好可以装扮成宫女混入宫中,杀魏国美女。钟离春的话提醒了孙膑,他同意钟离春混入宫中,但不是去杀美女,而是想办法说服齐王。
孙膑先用计使公孙阅随田忌大军离开王宫和临淄,然后让钟离春以女仆的身份进入王宫。钟离春用奇怪地动作吸引了齐王的注意,当齐问她那些奇怪动作的含义时,她借机劝说齐王。齐王喜欢她的直率,要娶她为后。
钟离春不愿作王后,夜出王宫,要和孙膑一起逃离齐国。孙膑晓之理,动之以前,钟离春为了孙膑和国家,终于答应作王后。
第二十四集:指桑骂槐
两位美女不甘心自己的失宠,采取种种手段引诱宣王。同时买通宫中仆人,监视钟离春。宣王经不起诱惑,常和美女们过夜,时常耽搁朝政。钟离春劝说,宣王当面悔过,可一见那两个美女,又经不住诱惑。
钟离春对嫔妃宫女约法三则,不准随意留齐王在嫔妃处过夜,以免耽误齐王处理朝政。
齐王宠爱的美王妃不把钟离春的约法放在眼中,再次引诱齐王在住处过夜,并因此耽误了齐王上朝。钟离春先斩后奏,杖毙美玉,众嫔妃皆怕,再也无人敢违背约法,耽误齐王处理朝政。
第二十五集:连环计
宫中美女随受到遏制但公孙阅和邹忌仍把持朝政。孙膑决定先除掉公孙阅,然后迫邹忌就范。
禽滑来见邹忌,称赞他开始辅佐齐威王时是如何贤德,捧他为齐国栋梁,要他相助除去公孙阅。邹忌对公孙阅时常要挟他早就怀恨在心,同意帮忙。
邹忌告诉公孙阅,孙膑不除,睡卧不安。公孙阅在齐王面前诬陷孙膑,齐王将信将疑,向邹忌询问孙膑的事,邹忌却总说孙膑的好话。齐王对公孙阅失去信任。邹忌借此劝公孙阅废除齐宣王,立郊师为王,两人商定,邹忌联络郊师党,公孙阅派人与庞涓联系,里应外合,迫宣王交出王政。公孙阅让心腹带秘信前往魏国,心腹被埋伏在城外的田国抓获,公孙阅知道上当,自杀身亡。
邹忌想要回秘信,因为上面有他的名字。禽滑不给,说只有邹忌辞去相国一职,他才交还秘信,邹忌此时才明白中了孙膑的连环计,只好同意辞去相国。
第二十六集:远交近攻
钟离秋虽然不爱公孙阅但毕竟夫妻一场,带着公孙阅的尸骨回到魏国。
大夫纷纷进言,请齐宣王收复魏国占领的城池,齐宣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夺回那几座城池,活捉郊师。孙膑不同意急于用兵,因为齐国经过内乱,国力不足,军力不强,强行夺回城池,不是魏军的对手,不如采取缓兵之计,先联络赵国、韩国、楚国,还有西方的秦国,共同对付魏国,然后再见机行事。
庞涓为对付孙膑的伐交(用外交手段达到目的),也积极开展外交,并说服魏王将魏国太子送到韩国做人质,韩王表面答应不出兵帮助齐国,但心中另有打算。
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庞涓率魏国大军迎击秦军,孙膑乘机夺回了魏占领的城池,但是却没有抓获公子郊师。
第二十七集:打草惊蛇
郊师躲在魏国边城,时常带领手下人搔扰齐国,他还招蓦士,准备卷土重来。郊师手下士曹扬,夜入王宫,刺伤了齐王,多亏钟离春相救,才保住了齐王的性命。被钟离春刺伤的曹扬逃入太后寝宫。
曹扬一日不除,齐王一日不得安睡。齐王命田忌立即抓获曹扬,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见曹扬的踪影。钟离春怀疑曹扬藏在太后宫内。太宫是齐宣王和郊师的母亲,不便强行进宫捉人。钟离春采用孙膑打草惊蛇之计,对太后说,有人曾看到曹扬躲入太后宫中,意欲搜查。太后否认,大闹一场。
曹扬的确藏在太后宫中,听说此事后,怕钟离春真的搜查太后住处,逃出后宫,被埋伏在宫外的钟离春抓获。
第二十八集:调虎离山
郊师不除,终为祸患。田忌打算率军进攻魏国。孙膑去找邹忌让他将功补过。邹忌想再次返朝为官,答应了孙膑的要求。邹忌来到魏国边城,告诉郊师,齐王的伤势越来越重,不久将入祖庙,田忌、孙膑正在物色继位者。他联络了一些先王手下的老臣,意欲拥戴郊师回国执政。郊师闻此十分高兴,他手下的谋士劝他要小心行事。
郊师派高将军秘密回国问太后,太后亲自去看望齐宣王,齐宣王故作不久人世的样子,太后将此情告诉了高将军。太后也期望公子能速速回国。
公子郊师悄悄回到齐国,被钟离春活捉,才知上当。
第二十九集:欲擒故纵
齐宣王将郊师终生囚禁。郊师绝食,非要见太后不可,宣王无奈,只得让他和太后相见。母子二子相见,痛哭流涕。
太后请求齐宣王赦免效师,宣王不同意,太后威胁齐王,郊师若不能出狱,她就进牢狱陪伴郊师,使世人指责齐宣王不孝,齐宣王不愿担不孝之名,只得答应了太后的请求。
郊师获释后,野心不,重新联络党,企图卷土重来。孙膑有意放纵不问。公子手下的刺客,刺杀孙膑未遂,孙膑和田忌借此离开临淄。
郊师认为时机可乘,纠集党偷袭王宫。王宫早有所备,田国率军队,消灭了公子郊师的叛党,郊师被杀。
第三十集:借尸还魂
庞涓打败了秦军,稳定了徐、魏边境,回师魏都,听说郊师被杀的消息后,决定用借尸还魂之计再次扰乱齐国,然后乘机图之。他找了一个貌似郊师的人,来到齐国临淄,秘密拜见太后。太后果然把他当作真郊师,让他纠集余党,东山再起。
假郊师带着余党潜入边城马陵,杀守将,占领马陵,扬言奉太后旨意,废除齐宣王,自立为王。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纷纷来投奔郊师。
田忌带兵讨伐,来到城下,果然见到"郊师",士兵以为是鬼,不敢攻城。田忌欲杀不战者,被孙膑阻止。孙膑命军队回撤三十里。
第三十一集:釜度抽薪
孙膑告诉田忌,只要揭穿假郊师的真实的身分,就如釜底抽薪一亲,马陵这股逆火不扑自灭。田忌回到齐都,将马陵的情况上奏齐宣王,齐宣王请太后出面,揭穿假郊师。太后一口咬定郊师不会有假。
钟离春微服来到魏国,找到钟离秋,请她打听假郊师的真实身份,并说她请齐王下旨,让孙膑娶钟离秋为妻,钟离秋同意帮助姐姐。
太后来到马陵城下,向城头的假郊师询问郊师儿时之事,假郊师无法回答,太后方知这个郊师是假。假郊师见事败,射伤太后。马陵的叛党,得知郊师是假,纷纷逃离马陵。
第三十二集:顺手牵羊
齐军正准备攻城,驻守魏国边城的军队前来增援马陵,魏国将军告诉假郊师,他已派人禀报庞涓,庞涓将率大军前往马陵。
重伤的太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后悔,田忌要送她回国都养伤,太后不肯,她一定要亲眼看到假郊师被杀。
田忌受太后之命,准备攻城,孙膑对田忌道:强攻必然增加齐军伤亡,如果攻城不下,魏国后续援军到达,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乘魏国边城空虚,顺手牵羊,占领魏国边城,再以小利变大利。
太后见齐军没有攻城,质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太后,太后不听,非要攻城不可。田忌无法说服太后,只得立下军令状:两日内攻不下马陵,太后可取他脑袋。
禽滑和钟离春带着化装成魏军的齐军出现在魏国边城,喊开城门,杀进城内……
第三十三集:关门捉贼
魏国将军得知边城失守,连忙撤离马陵,回军魏国边城。假郊师让魏氏兄弟袭击齐军大营,借机离开马陵。魏氏兄弟被孙膑围在大营。田国悄悄占领马陵。孙膑率军在途中截假郊师,假郊师急忙返回马陵。田国率兵将假郊师诱进城内,关门捉贼,活捉假郊师。
第三十四集:苦肉计
庞涓的大军赶到边城,齐军已经撤离。魏国大军刚和秦军大战,若仓促进攻齐国,胜卷难握。庞涓决定先教训韩国,以报韩国在魏秦大战时, 不按约出兵之仇,同时打算借此引诱齐国出兵,在魏国境内打败孙膑。此时魏国的太子申还在韩国做人质,魏王不同意进攻韩国。庞涓派人告诉太子申,说他母亲有病,请他回来看望。韩王不打算放太子申回国。太子申见不能回国,整日和女乐混在一起。
魏王听从庞涓的计策,指责太子申不孝,庞涓带人到韩国捉拿太子申。韩王仍不放太子申,庞涓奉魏王之命欲杀太子申,韩王见此,只好放回了太子申。庞涓随即与太子申率魏国大军进攻韩国。
第三十五集:隔岸观火
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
田忌派禽滑到韩国把齐国出兵的消息告诉韩王。禽滑在韩都城外被魏兵所擒,庞涓要他向韩国军队喊话,说齐国不肯救韩,禽滑一口答应。当禽滑来到韩都城下时,却告诉韩军孙膑亲领齐国大
中国古代三十六计,请一一列举,并解释其含义?愿帮忙!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 借刀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关于中国历史上刺杀君主的问题
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第一个被杀的皇帝就是他儿子秦二世胡亥 但不能完全算是暗杀 只能算做阴谋 是很突然的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刺客是六大刺客,即曹沫、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轲。他们在汉代名气很大。
下面介绍一下:
(一)曹沫。
春秋早期人,是鲁国的刺客。在六大刺客中,年代最早。古书对他的名字有许多不同写法,其中一种是曹刿。这两个名字是属于同一个人(详拙作《为什么说
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过去,我们在《左传》中见过这位先生,名作曹刿。他曾在长勺之战,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治气之
术,出人意外地打败了齐桓公,因而受到的称赞。此人出身卑贱,但足智多谋,想为鲁庄公献计献策。他的老乡说,打仗是人家贵族的事,你不要多管闲事,
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一定要插手,结果证明,他确实是优秀的军事家。说“卑贱者最聪明”,举例很多,其中就有他。这
是一种记载。另一种记载,是《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司马迁笔下的曹沫主要是勇士,他“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任为将。鲁与齐战,三战皆北,
被迫在柯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庄严的仪式上,曹沫突然用匕首顶住齐桓公,逼他退还鲁国的土地。在亡的威胁下,桓公被迫答应。一经承诺,曹沫立刻投其匕
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脸不变色心不跳,说话和原来一模一样。
这些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曹沫不是贵族,而是卑贱
者中的聪明人,他不会像贵族那么心眼(如相信“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卑贱者爱使用非常手段,即贵族不耻的糙招,特别是在实力悬殊、强弱不敌的
战争中;第二,曹沫参加的战争,正是这样的战争,齐国非常强大,鲁国非常弱小,他以奇谋侥幸打败齐桓公,但三战皆北,不能扭转战局,万般无奈,才铤而走
险。他的成功是靠两点:一是齐桓公地位高,名气大,他老人家怕,曹沫不怕;二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话非同小可,不便在庄严的会盟仪式上
出尔反尔,管仲劝他不可背约。这两条都是抓住了贵族的弱点。当然,在其他古书中,还有汉画像石中,这次劫持,参加者还有鲁庄公。逼急眼了,鲁庄公也放得下
架子。
道理很简单,穿鞋的打不过光脚的(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面)。
现在,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中,我们发现了曹沫的兵法,名叫《散蔑之陈》。它的出土有一个意义,就是证明了我的看法,恐怖活动和兵法有不解之缘,两者不一定是对立的东西。
正规的战法是战法,不正规的战法也是战法。
(二)专诸。
年代比曹沫晚,是春秋晚期人,事见《刺客列传》,乃吴国的刺客。他和曹沫不同,只是个重诺轻的亡命徒,类似侠客。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善遇专
诸,答应后为他赡养老母弱子,目的很明确,就是派他搞刺杀。刺杀是为了政变。其结果,必然是一。这些都很清楚。但他和曹沫不同,曹沫所行,其实是劫
持,不是刺杀,严格讲,是属于下面要谈的另一类。劫持,是以被劫持者为人质,提出各种要求(如赎金),并不是最终目的(虽然其结果,常常和刺杀一样,
人质还是于非命)。
专诸和曹沫,共同点是不要命,勇敢。孙子讲御兵之法,说吴、越世仇,同舟共济,也会齐心协力,关键是
无退路。人心都是肉长的,勇是逼出来的。当兵的也是人,没有多余的命,令发之日,泪流满面,效拼命靠什么?曰“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孙子兵
法·九地》),“诸”就是专诸,“刿”就是曹刿(即曹沫)。他们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刺客(注意,劫持者也算刺客)。
(三)要离。
也是吴王阖闾的刺客。吴王派他刺杀另一个吴公子,名叫庆忌。要离是个枯黄干瘦风吹都要倒的弱者,庆忌是个武艺非凡膂力过人的壮汉。要离断臂刺庆忌,
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刺客列传》不载),也是惊天动地。这事在战国时期很有名。如唐且使秦,拒绝秦王的无礼要求。秦王威胁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
“天子之怒”吗?“天子之怒”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反问说,那大王听说过“布衣之怒”吗?“布衣之怒”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当
时,他举了三个刺客,一个是专诸,一个是要离,一个是聂政,其中就有要离。说罢“挺剑而起”。结果是“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
谕矣’”(《战国策·魏四》)。
(四)豫让。
战国早期人,是晋国的刺客。此人也是亡命徒,他受
过智伯的大恩,非常忠诚。赵襄子杀智伯,漆其头骨以为饮器,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为此,不惜残身毁容,隐姓埋名。先装受过刑的残废,给厕所刷墙。后装麻风
病人,把自己弄成哑巴。两次刺杀都不成功。襄子感其诚,解衣令之刺,让他撒气,然后伏剑自杀。这是决意恩仇的个人行为(和《游侠列传》有交叉),不是由政
治家导演,也许够不上“主义”。但刺杀和劫持,从法律角度讲,是最低级的犯罪形式,它们和称为“主义”的活动在形式上无法区分。
(五)聂政。
战国中期人,是韩国的刺客。聂政刺韩累(韩国的相邦),也属于快意恩仇。事见《刺客列传》,不必多谈。他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烈士背后还有烈女,即
聂政的姐姐,名叫聂荣(也作“聂嫈”)。弟弟了,无人收尸,姐姐发现,终举其名,最后哭在尸体旁边。郭沫若写过一个剧本,叫《棠棣之花》,就是歌颂聂
政和他姐姐。
(六)荆轲。
战国末年人,是燕国的刺客(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又入燕),也见于
《刺客列传》。这是距司马迁最近,他亲自做过调查(向熟悉此事的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请教),着墨最多,记述最详,也最震撼人心的刺客。故事比较复杂,
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必多谈。有趣的是,最近陈凯歌拍了《刺秦》,正是讲荆轲刺秦王。**主题很前卫(但艺术水准不怎么样,窃以为),秦王要搞“全球
化”,但盈野,太残酷,荆轲代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祖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想去除掉这个暴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乃千古绝唱的慷
慨悲歌。但他这么干,岂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有人会提傻问题。
春秋战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养士之风盛于一时,故刺客特别多。
秦代法制严苛,此类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之,全部属于奸人歹徒之列。其流风余韵,反而见重于汉代(原来的歹徒都成了英雄)。比如上面的六大刺客,就经常出现
于汉画像石。当时人对刺客是抱欣赏态度,非但不以成败论英雄,还充满怜惜之情。大众有大众的逻辑,法制拗不过文学。司马迁也说,他们是“立意较然,不欺其
志,名垂后世”。更何况汉初功臣,位同宰辅的张良,本来就是在逃的刺客。博浪一击,天地震动,暴秦垮台,顿成英雄。当官的都如此,老百姓还忌讳什么。这是
那时的风气。
中国的刺客史,这里不能详谈。汉代以后,可歌可泣的事似乎不多。直到清末民初,才有新一轮的刺杀高潮,其时,正
值无政府主义暗杀风靡全球,热血青年,奉为时髦。“断头台上凄凉夜,多少同侪唤我来”。我国留学生和革命党纷纷投身洪流(如徐锡麟、秋瑾和汪精卫)。现在
的说法,是叫“和国际接轨”。
鲁迅说,中国也有“脊梁”,他说的“脊梁”,后面的影子就是刺客(徐锡麟和秋瑾都是他的老乡),或如聂荣,属于抚哭叛亡的人。他的小说《铸剑》也是歌颂刺客。
中国历史上的刺杀,目标明确,主要是政要和权贵,普通百姓不值得杀;手段也非常简单,往往只是一把匕首。但它突发性强,威慑力大,有攻心夺志的奇效。
恐怖主义的一大特点是在心理,是在心理的杀伤。刺杀是暴力的基础形式,刑律属于人身伤害罪,而且是故意伤害罪,逮住就是个,最低级、最原始,但
“擒贼擒王”、“攻心为上”,又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即使是大规模报复,也是重在心理威慑[案:如“二战”中美国对柏林和广岛、长崎的毁灭性打击。“二战”
后的美国战略就叫“大规模报复战略”,参看麦克纳马拉《音调不定的号角》]。
小太监和老佛爷下棋。小太监说,对不起,我杀您一个马。老佛爷说,我杀你全家。古代的有限报复(低于种族灭绝的报复),大抵如是。比如诛夷九族或满门抄斩,就是古代常用的办法。兵刑是一个道理。
三,劫持
劫持,也叫,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叫“持质”,一种叫“劫质”。“持”是用暴力挟制,“劫”是用暴力胁迫。两个字合在一起,意思是说,把“质”抓起来、扣起来,作为交换条件。
中国古代的“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讨论。“质”这个字,有一个含义,是对等或折合,并包含对质、验证的意思。用现在的商业术语讲,就是抵押(作
动词)或抵押物(作名词)。抵押物可以是财宝,也可以是人。比如劫匪绑票的“肉票”就是换取赎金的人,现在叫“人质”。
抵
押,在人类的交往、交换中非常普遍。俗话说,半斤换八两,人心换人心。人心怎么换?总得有个礼物或凭信。比如.两个情人,解个荷包,送把扇子,叫定情物,
同时也是凭信。礼仪往还,互送见面礼,也是人之常情。这种见面礼,主要是玉帛、马匹。西周金文中的土地交易,很多都是为了换这类东西。过去,郭沫若引(上
勿下曰)鼎,说五个奴隶只能抵“一匹马加一束丝”,太残酷(《关于奴隶与农奴的纠葛》)。其实,现代的很多马(如英国和香港地区的跑马)也比人值钱。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和“质”的概念有密切关系,商业契约叫“质剂”,管理市场的官员叫“质人”。推而广之,一切抵押物和凭信物也都是“质”。如双方
盟誓,起誓的约言,就是一种“质”。奴才投靠主子,叫“委质为臣”,“委质”的“质”字(亦作“贽”),即上面说的见面礼,也是一种“质”。古代的各种交
往,都少不了见面礼。孔子收学生,要交一束干肉。相闺女娶媳妇,也要纳徵送财礼。“礼”这个东西,谁都喜欢,但也是约束。很多礼物都是抵押。
古人用人作抵押物,那是家常便饭。如古代军人出征,照例要把父母、老婆、孩子留在家里,就是皇上手里的人质。汉将李陵兵败浚稽山,被匈奴俘获,全家
被杀,就是汉武帝撕票。明将吴三桂守山海关,李白成劝他投降,也是利用崇祯留下的人质,不答应,他老爹的人头就挂在了城墙上。入清做藩王,儿子娶康熙他姑
姑,留在京师,表面很风光,也还是人质,一旦起兵造反,照样撕票。还有,大家更熟悉的,就是城下之盟,除输财货,竭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有和亲和
质子,接受对方的“礼遇”。玉帛女子都是“质”。我们的概念,和西方简直一模一样。劫持,英语叫kidnap,本来的意思是拐小孩。人质,英语叫
hostage,本来的意思是主人的待客之礼。他们的hostage to
fortune,是听天由命,随时可能失去的东西,特别是指老婆、孩子和珍宝,我们叫“室家之累”。
这是劫持的概念。
如果发生劫持,古人怎么办?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唐律疏义》卷十七规定:
诸有所规避,而执持人为质者,皆斩。部司及邻伍知见,避质不格者,徒二年(质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者,听身避不格)。
疏:议曰:有人或欲规财,或欲避罪,劫持人为质。规财者求赎,避罪者防格。不限规避轻重,持质者皆合斩坐。“部司”,谓持质人处村正以上,并四邻五
保,或知见,皆须捕格。若避质不格者,各徒二年。注云“质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听身避不格”者,谓贼执此等亲为质,唯听一身不格,不得率众总避。其质者无
期以上亲及非外祖父母,而避不格者.各徒二年。
律文的意思是,对劫持者要毫不手软,见着就抓,抓着就杀。劫持者,不管是用人
质换取赎金,还是以人质为掩护,对付抓捕,也不问其原来的罪行大小,只要是干这种事,一定要处以斩刑。当地居民组织的负责人,还有左邻右合、亲戚朋友,凡
虑及人质安全,故意回避躲闪,不敢抓捕罪犯者,要判徒刑两年(只有人质的某些亲属,即属于“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者”的本人,可以不在此列)。
在这一规定中,擒杀劫持者是惟一目的,人质的安全可以忽略不计。
清代研究法律的专家沈家本认为,汉律可能也有相应的规定。他举了四个例子:
(一)《汉书·赵广汉传》:“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合,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
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香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
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日:‘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豫为调棺,给殓葬具,告语之。皆日:‘无所恨。’”
案:这是西汉的例子,被劫者是富人苏回,原来的目的是劫财,但苏回为郎,又是“宿卫臣”。广汉化解危机,并非全恃武力,还靠个人威望,攻心夺志,示
朝廷命官不可杀,杀则罪重;释质,反可获得宽大优待,活着有酒肉,了有棺材,说不定碰上特赦,还能幸免一。其感化非常有效,出言亦守诚信。
(二)《后汉书·顺帝纪》:“阳嘉三年,益州盗贼劫质令长,杀列侯。”
案:这是劫地方官。
(三)《后汉书·桥玄传》:“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
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嗔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
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案:这是绑小孩求赎金,纯粹一小事,出名是出在桥玄的大义灭亲。桥玄把自己的孩子给害了,还向皇上进言,说“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这是当时对付绑票的办法。
(四)《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
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
惇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
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日:‘当奈国法
何!’促召兵击持惇者。持惇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日:‘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
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注:“孙盛曰:案《光武纪》,建武九年,盗劫阴贵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质迫盗,盗遂杀之也。然则合击者,乃占制
也。自安、顺已降,政教陵迟,势质不避王公,而有司莫能遵奉国宪者,浩始复斩之,故魏武嘉焉。”
案:这是劫将军。传言“国
法”、“国宪”,可见避质不击,是违法行为。韩浩所为,受到魏武嘉奖,一是拒绝求赎,二是击贼不顾质,这是汉法和唐法都强调的东西,现在的说法是“绝不与
恐怖主义妥协”。上条云“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此条亦云“由是劫质者遂绝”,这都是夸大其词。沈家本说得好:“史虽
云劫质者遂绝,亦但戢一时耳。”人类反恐反了几千年,总也反不完,要想毕其功于一役,那是谈何容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