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飞燕可以形容朋友吗-伯劳飞燕
1.劳燕分飞的劳指的是什么鸟还是蝴蝶
2.伯劳鸟和燕子的寓意
3.越剧西厢记琴心唱词解释
劳燕分飞的劳指的是什么鸟还是蝴蝶
劳燕分飞的劳指的是伯劳鸟,是一种鸟。劳燕分飞意思是: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伯劳鸟又称百罗鸟、伯劳头或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古人见伯劳鸟向东飞去,而燕子向西飞去,两种鸟分道扬镳,于是便产生了“东飞伯劳西飞燕”的感慨,用来比喻夫妻、情侣、朋友分手或分别。
尤其是伯劳和燕子均为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徙,因此在古人的眼中更成了“离别”的代名词。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扩展资料:
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是一种食肉类鸟,能用喙啄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大灰伯劳分布最广。
伯劳鸟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
在我国,灰伯劳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体型大小与棕背伯劳近似,通体以灰褐色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侧羽毛鲜白色,很容易识别。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性格凶猛,善捕食鼠类、蜥蜴以及小型鸟类等。
在我国内蒙古、西北及东北北部等地区还常遇到一种在当地筑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劳,体色虽与灰伯劳相似,但体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显著长的尾羽,这种伯劳叫做楔尾伯劳或长尾灰伯劳。
百度百科—劳燕分飞
百度百科—伯劳
伯劳鸟和燕子的寓意
伯劳鸟和燕子的寓意比喻夫妻或情侣别离。
劳燕分飞是人们熟悉的成语,它常常用来指代夫妻或情侣分离,各奔东西。劳燕不是指辛劳的燕子,而是两种不同的鸟,即伯劳和燕子。伯劳和燕子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鸟,但在传统诗歌和杂剧中,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无比伤感的离别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劳燕分飞一词最早出现于《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伯劳往东飞,燕子往西飞,预示着两人关系破裂,各走各的路。而黄姑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牛郎,他与织女真心相爱却无法长相厮守,只能隔河相望,等待鹊桥相会。
无论是分飞的劳燕,还是遥相守望的牛郎织女,都注定了他们今生今世不能生活在一起。此外,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写到伯劳鸟的诗句:七月鸣鵙,八月载绩。大意是:七月里伯劳鸟鸣叫着,好像在告诉人们,马上要变换季节了;八月就是妇女们动手纺织、做好造布准备寒衣的时候了。应该说,伯劳鸟是被当成物候而融入到了大农业中。
伯劳鸟生活习性:
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伯劳鸟目光敏锐,速度快。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伯劳鸟也有着很强的母性,当有蛇之类的动物想攻击它的巢穴时,伯劳鸟会拼命保护它的幼鸟而反击。
伯劳鸟是重要的食虫鸟类。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
越剧西厢记琴心唱词解释
译文:
没有不这步摇得宝髻玲珑,没有不这裙子拖得环佩叮住咚,没有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没有人不就是那梵王宫殿夜敲钟。
我这边悄悄声听声音在墙的东面,却原来西厢的人儿整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悲壮冗,他不学猴子山鹤叫声空,他不满足高怀把风月弄,他拒绝像女人小声在小窗中。
他想已经穷尽遗憾没有穷尽,都只为娇莺雏凤失去雌雄,其他曲未完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鸟飞燕各自西东。
感念一曲断肠夜,通千古这心同,尽在不言中!
原文: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
我这里潜声听声在墙东,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他不效猴山鹤吠空,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扩展资料:
越剧西厢记《琴心》唱词讲的是崔夫人利用张生退去蛮兵后赖婚,逼迫张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在红娘的协助下,伤心的张生以琴声为引,会莺莺于花园中,倾诉一番肺腑之言。
唱词句尾押韵工整,平仄铿锵,读来朗朗上口,颇富节奏,这里“缑山鹤唳空”的典故缘自“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凰鸣,遇浮邱公接上嵩山。
后于七月七日乘白鹤过缑山,拱手谢别时人而去。”这个是“缑山鹤唳空”的典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