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成语有哪些

2.有关马的问题,30分!!!!

3.55签观音灵签详细解读 大吉好卦象

4.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

马成语有哪些

金马玉堂的典故-金马玉堂的典故由来

 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来历。各朝各代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们,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们物就鲜活生动再现眼前。和我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马成语有哪些 ,欢迎借鉴!

马成语有哪些 1

 1、马咽车阗:形容车马繁多,非常热闹。

 2、马迟枚疾:用于称赞各有长处。同“马工枚速”。

 3、马足车尘:比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4、马角乌白: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5、马牛襟裾:襟、裾:泛指人们衣服。马、牛穿着人们衣。比喻人们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6、马牛其风:指马、牛奔逸。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7、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人们对事情比较熟悉。

 8、马迹蛛丝:马蹄痕迹,蜘蛛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痕迹和线索。

 9、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10、马鹿易形:出自赵高指鹿为马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1、马耳东风:比喻把别人们话当作耳边风。

 12、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3、鞍马劳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14、马到功成: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

 15、马瘦毛长:比喻人们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样子。

 16、马工枚速: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17、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18、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9、肥马轻裘:裘:皮衣。骑肥壮马,穿轻暖皮衣。形容阔绰。

 20、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21、马首是瞻:看着我马头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们行动。

 22、马马虎虎: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23、马去马归: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24、马尘不及: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25、马革盛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26、马耳春风:比喻把别人们话当作耳边风。同“马耳东风”。

 27、马龙车水: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28、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29、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30、马如游龙:形容人们马熙熙攘攘景象。

 31、叩马而谏: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32、马齿徒增:马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33、龙马精神: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骏马。比喻人们精神旺盛。

 34、马不解鞍: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35、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

 36、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骗人们。

 37、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38、马空冀北:伯乐将冀北之良马搜选一空。比喻执政者善选贤才,无所遗漏。

 39、马仰人们翻:形容极忙乱或混乱样子。

 40、老马恋栈: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们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41、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42、风马牛不相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43、马面牛头:比喻各种各样凶恶人们。

 44、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劳苦。

 45、马角乌头: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46、马毛蝟磔:蝟,同“猬”。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47、马齿徒长: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48、汗马功劳:汗马:将士骑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贡献。

 49、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热闹情景。

 50、马翻人们仰:人们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51、马如流水:形容人们马熙攘。

 52、宝马香车:华丽车子,珍贵宝马。指考究车骑。

 53、车马盈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54、快马加鞭:跑得很快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55、马勃牛溲: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东西。

 56、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57、金马玉堂:金马:汉代金马门,是学士待诏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地方。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58、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59、马首欲东:指东归;返回。

马成语有哪些 2

 1、马到成功:意思是说战马一到立马就能取得成功。

 2、骐骥一跃:以千里马(骐骥)的一跃,却还不到10步,而老马走一步没多远,却不舍,相比之下,当然老马走的更远了。这样比喻作学问,说明我们应该持之以恒。

 3、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4、马不停蹄:马一直不停的快速奔跑。

 5、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6、一马当先:形容做事比较积极,什么事情都赶在前面。

 7、日行千里: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

 8、信马由缰:形容人比较悠闲的骑马,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

 9、万马奔腾:一万匹马在一起飞快的奔跑,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10、一马平川: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马成语有哪些 3

 1、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3、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4、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5、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6、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7、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8、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在沙场上。

 9、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10、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11、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12、求马唐肆: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13、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14、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15、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6、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17、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18、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19、仅容旋马:指住宅地方狭小。

 20、声色狗马:声:歌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无耻的生活。

 21、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22、伯乐相马: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3、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24、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25、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26、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27、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28、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29、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30、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31、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32、鞍马劳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33、车殆马烦:殆:通“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

 34、驷马高车: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35、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36、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37、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38、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39、不食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40、叩马而谏: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马成语有哪些 4

 1、人欢马叫: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2、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3、砺戈秣马:磨戈喂马。比喻作好战斗准备。

 4、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5、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6、尻舆神马:指以尻为车舆而神游。后为随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同尻轮神马。

 7、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8、鞍前马后: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9、鲜车怒马:怒:气势强盛。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10、鸠车竹马: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11、励兵秣马:指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12、香车宝马: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13、信马由缰: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

 14、裾马襟牛: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15、马工枚速: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16、童牛角马: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17、车填马隘:指车马填塞门庭道路。形容宾客众多。

 18、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同车马盈门。

 19、飞黄腾踏:形容马的飞驰。后多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20、马瘦毛长:比喻人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21、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22、尻轮神马: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

 23、老马恋栈: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24、素车白马: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25、蹄间三寻: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26、立马万言:倚靠在马旁,马上写成一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27、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28、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9、万马齐喑: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面。

 30、马牛襟裾: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马成语有哪些 5

 1、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用来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2、高头大马——指体形高大的马。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

 3、买马招兵——见“买马招军”。

 4、窗间过马——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5、兵慌马乱——用来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6、车怠马烦——车危且马疲。用来形容旅途困乏。怠:通“殆”。同“车殆马烦”。

 7、车辙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8、车马骈阗——车马聚集很多。用来形容非常热闹。

 9、驴唇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10、风马不接——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11、车烦马毙——用来形容旅途劳顿困乏。

 12、马足车尘——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13、膏车秣马——为车上油,给马喂料。指准备起程。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4、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15、马咽车阗——用来形容车马繁多,非常热闹。

 16、持戈试马——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17、避世金马——避世:逃避世务;金马:借指宫殿。指身为高官而逃避世务

 18、得马失马——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

 19、代马依风——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他乡

 20、斗鸡走马——斗鸡赛马。古代的游戏。

 21、放马后炮——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22、东风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23、北叟失马——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24、弊车羸马——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25、鞍马劳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用来形容旅途劳累。

 26、车马盈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27、龙马精神——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28、飞鹰走马——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29、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30、代马望北——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他乡。

 31、不食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32、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33、风樯阵马——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34、风车雨马——指神灵的车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35、枚速马工——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36、宝马香车——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37、肥马轻裘——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用来形容阔绰。

 38、车驰马骤——用来形容车马奔驰迅猛。

 39、单枪独马——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40、单枪匹马——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41、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42、六马仰秣——用来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43、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44、马去马归——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45、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同“车马盈门”。

 46、马首欲东——谓东归;返回。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

 47、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48、瞎马临池——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49、车殆马烦——殆:通“怠”,疲乏;烦:烦躁。用来形容旅途劳顿。

 50、车在马前——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有关马的问题,30分!!!!

1傌 冯 驭 驭 驮 驮 驲 馹 驯 驯 驰 驰 駄 驱 驳 驳 驴 駃 五画 駓 驵 驵 驶 驶 驷 驷 駈 駉 骂 驸 驸 驹 驹 驺 驼 驼 驻 驻 駜 驿 骀 骀 驽 驽 驾 驾 六至十画 骁 駬 骂 骂 骃 駰 骄 骅 骆 骆 駪 驳 骇 骇 骈 骈 骉 骊 駹 騧 骋 骋 验 骍 騂 骏 骏 呆 骎 駸 骐 骐 骑 骑 骒 骒 騑 騧 騐 骓 骓 骕 骖 騞 騲 騠 颿 鬃 骘 骘 騟 骗 骗 骚 骚 骙 騤 骛 骛 騢 骜 骜 骅 骝 骝 蓦 驺 骞 骞 骟 骟 十一画以上 驱 骠 骠 骡 骡 骢 骢 骖 骁 惊 骄 驐 驿 验 驘 驌 骤 骥 骥 驴 驩 骦 驦 骧 骧 骊 驫

2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黑马比喻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

拍马屁比喻谄媚、阿谀、奉承。

3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4《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周涛:巩乃斯的马

没话找话就招人讨厌,话说得没意思就让人觉得无聊,还不如听吵架提神。吵架骂仗是需要激情的。我发现,写文章的时候就像一匹套在轭具和辕木中的马,想到那片水草茂盛的地方去,却不能摆脱道路,更摆脱不了车夫的驾驭,所以走来走去,永远在这条枯燥的路面上。我向往草地,但每次走到的,却总是马厩。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龀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这一层含义在别的畜牲中是没有的。在南方,我也见到过矮小的马,样子有些滑稽,但那不是它的过错。既然桔树有自己的土壤,马当然有它的故乡了。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仰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规则的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跪,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秦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围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我喜欢看一群马,那是一个马的家族在夏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种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作为这群马的首领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赁血缘关系接班。

生存竞争的规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意识,而人却有时候会忘记,造成许多误会。

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

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来顶之祸,心灵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的俯身鞭打猛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过去我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巩乃斯之后,我不这么看了。巩乃斯的马,这些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玩艺儿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牛从鞔车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

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们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

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谁曾说过

马已经去

无论是乌骓还是赤兔

在好多个世纪以前

作为一匹马

滚过阵阵尘土的时候

一些甲胄闪光的将军

轻轻提着剑柄的时候

谁敢扬言

那是一个不需要马的时代

刀戟声动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剑沾满血

最后慷慨地割下

他那颗慷慨的头颅

比乌骓还要从容

怎能说霸王是个人

就不能说他是匹马呢

虞姬那个女人

就是最好的驯马者

他们相继放弃

在楚歌唱尽之后

形销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历史的豪气之末

荡气回肠

只是夜晚的清醒远胜于我

千年之前

谁也没有为某一匹马设计亡

我横卧在今夜的烛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一个牧马人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关于马 文 / 牧马江南

谁曾说过

马已经去

无论是乌骓还是赤兔

在好多个世纪以前

作为一匹马

滚过阵阵尘土的时候

一些甲胄闪光的将军

轻轻提着剑柄的时候

谁敢扬言

那是一个不需要马的时代

刀戟声动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剑沾满血

最后慷慨地割下

他那颗慷慨的头颅

比乌骓还要从容

怎能说霸王是个人

就不能说他是匹马呢

虞姬那个女人

就是最好的驯马者

他们相继放弃

在楚歌唱尽之后

形销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历史的豪气之末

荡气回肠

只是夜晚的清醒远胜于我

千年之前

谁也没有为某一匹马设计亡

我横卧在今夜的烛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一个牧马人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钧。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房兵曹胡马

55签观音灵签详细解读 大吉好卦象

 观音灵签第55签,为吉利的好卦象;此签精髓在于安乐祥和,凡事称心,整体譬喻事情以一个好的传统延续着;寓意求签者的爱情与婚姻运势顺畅;工作求职、创业事业:工作与事业,前途当如何,遵循祖传统,自然能旺发。

  什么是观音灵签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各种“灵签”,人们在神佛仙道面前诚心祝祷,之后掷笅求签,再根据对应的签诗来卜算自己所求的疑问或事情成败吉凶等。而在众多灵签之中,观音灵签是比较有名的一种了,它是佛道融合的产物,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版本、数量各异的签文和签诗,受到信徒们的重视。

  观音灵签第55签:周武王登位

 吉凶宫位:中签丑宫

诗曰:父贤传子子传孙。衣食丰隆只靠天。堂上椿萱人快乐。饥饭渴饮困时眠。(注:椿萱喻父母。困本作因。)

 诗意:此卦接竹引泉之象。凡事谋望大吉也。

解曰:接竹引泉。流传不绝。君子谋望。无不欣悦。

 仙机

公讼有贵人 疾病禳星 行人动 移徙吉

家宅欠安 求财利 田蚕吉 失物见

自身还愿 交易成 六畜损 山坟安

六甲平安 婚姻合 寻人难

 观音灵签第五十五签:典故

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战商军。朝歌兵卒倒戈相向。纣王于摘星楼上自焚。商朝灭亡。武王受册宝。即天子位。面南垂拱端坐。武王命散鹿台之财。拆毁摘星楼。发巨桥之粟。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放内宫之人。又偃武修文。归马于南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一片安乐景象。

  55签观音灵签详细解读 大吉好卦象

观音灵签第55签,为吉利的好卦象。此签精髓在于安乐祥和,凡事称心。整体譬喻事情以一个好的传统延续着。这都是先天的福报。父母都安祥。衣食无缺。“金马玉堂”、“椿萱”,都代表父母。

 具体而言,观音灵签第55签,寓意求签者家庭传统优良,自祖先以来门风很好,家庭富裕温馨,吃穿不愁,父母安祥,求签者出身这般好,凡事若有所谋求,只要延续家庭良好的德行去做,即能如愿。

 观音灵签第55签,寓意求签者的爱情与婚姻运势顺畅

若欲求姻缘,只要君开口,消息传出去,佳偶列队来。若有心仪者,只要汝愿意,交往即顺利,请低调处理。若交往多时,欲结成连理,且尊家长意,一切都好说。若爱闹分手,小事别在意,更勿闹义气,宽容挽回他。

 观音灵签第55签在各方面的预兆和寓意

工作求职、创业事业:工作与事业,前途当如何,遵循祖传统,自然能旺发。

考试竞赛、升迁竞选:竞试运如何,只要君努力,还有助阵众,助君榜头题。升迁运如何,祖德流芳在,又有好关系,封爵有助力。

投资理财:理财运如何,君财好几亿,投资都昌顺,拿些作公益。

经商生意:经商运如何,人脉人缘广,关系好建立,经商靠此依。

房地交易:房地欲卖出,热络好地段,人人都想要,成交没问题。

治病健康:若欲治疾病,生活要正常,心地要宽松,哪来啥疾病。

转换变更:转变求遂意,此举否得体,改变虽可以,但莫陷贪欲。

求孕求子:若是问求孕,只随君之意,望男即得男,望女则生女。

官司诉讼:官司问前途,家世好人脉,逢难有贵人,能助官司场。

寻人寻物:失物在哪里,派人协助寻,终究能找回,主人好安慰。

远行出国:出国欲深造,前途但如何,依循好传统,功成平安回。

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诗词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轶闻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