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的解释是什么-秦晋之好的意思解释
1.秦晋之好是成语吗?
2.”秦晋之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啊?
3.永结秦晋之好.要如何理解?
4.秦晋之好比喻什么?
5.邑姜与姬发结为“秦晋之好”,这是她能够辅政两朝的根本性原因吗?
秦晋之好是成语吗?
1. 关于秦晋的成语有哪些
词目
秦晋之好
发音 qín jìn zhī hǎo
释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专嫁。属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例 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近义词 天作之合
反义词 反目成仇
人气 6553次
2. 与成语秦晋之好有关的是
秦晋之好,释义: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典故: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3. 秦晋之好类似的成语
朱陈之好
表示两家结成姻亲。
出 处
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4. 秦晋之好成语的起源是什么
秦晋之好
春秋时复,秦国(今陕西一带制)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5. 关于秦晋的成语有
[qín jìn zhī hǎo] 秦晋之好 (成语) 秦晋之好,释义: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中文名 秦晋之好 外文名 inter marriage[1] 出 处 《玉箫女》 类 别 成语 近义词 秦晋之缘、天作之合、秦晋之盟
6. 成语“秦晋之好”当中有我国哪两个省份的简称
成语“秦晋之好”当中有:陕西省,山西省
秦晋之好
注音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用法作宾语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秦晋之盟
反义词反目成仇
押韵词江东父老、昏头打脑、怜贫惜老
灯谜陕西山西结交情
7. 关于秦晋的成语
秦晋成语 :
秦晋之好、
秦欢晋爱、
秦晋之匹、
秦约晋盟、
秦晋之缘
8. 秦晋之好成语的来历故事
秦晋之好成语的来历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加强同秦国的关系。献公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长期在外,于是请秦穆公派兵护送自己回国,承诺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作为报酬。谁料,夷吾(晋惠公)即位后,食言了。
晋惠公言而无信,引起秦穆公的不满。但公元前641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还是送去了大批粮食,结果帮助晋国渡过了难关。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晋惠公却一点粮食也没有支援。秦穆公气愤极了,便亲自率军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穆姬得到消息后,身穿丧服,带着四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君兵戎相见。现在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来到京城,我就什么时候去,请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决定宽恕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之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晋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但子圉担心当不上晋国的国君,就于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不安。这时,晋公子重耳来到了秦国。穆公决定帮助他回国夺取政权。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杀恶劣的怀公,即位为君,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才华出众,忠厚谦逊,深得秦穆公的欢心。从此,秦晋两国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秦晋之好”由此而来。
9. 现在结婚说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秦晋之好
[读音][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近义]秦晋之匹两姓之欢两姓之好秦晋之缘秦晋之盟朱陈之好天作之合
[反义]反目成仇
”秦晋之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啊?
秦晋之好的来历
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永结秦晋之好.要如何理解?
秦晋两国联姻。后比喻两姓联姻。
周末分封诸侯时,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本来是不好分清的,只是选择好地方分封下去就是了。
后来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落下去,一些诸侯国才利用这个机会强大起来,直到公元前六百六七十年,以绛(今山西翼城)为都城的晋强大了起来,其国君晋献公迅速扩展疆域,把原来的“百里之封”扩张到方圆数千里。山西大部分与河北、河南及陕西的一部分都被他占据了。
与此同时,已把国都迁到雍(今陕西凤翔)的秦国在秦穆公努力下招贤纳士,也大大地扩展了疆域。所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就是指的这件事。
秦与晋两国是邻居,又都强大了起来,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加上不是同姓(晋是周室同宗,姓姬,秦是西戎边野,姓嬴),就通起婚来,晋献公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因此,后来人们就叫她“穆姬”(古人没有姓,都是以封地或官职、职业为姓,有的也没有名字,女性更是如此)。秦穆公的大儿子,后来即穆公位的弘就是穆姬生的,继位后称秦康公。
几年以后,晋国的骊姬设计害太子申生,申生有两个向来有贤名的弟弟一个是重耳(即后来继齐桓公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另一个是夷吾,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他们以及夷吾的儿子子圉(yǔ即后来的晋怀公)都分别先后到秦国住过,也都娶了秦国宗室之女。以后,尽管有时免不了打仗,可仍是不断地通婚。
[秦晋之好]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指古代秦国和晋国间两姓联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婚礼祝福语 祝愿两人两家和好美满
秦晋之好比喻什么?
比喻联姻、婚配的关系。
秦晋之好
拼音[ qín jìn zhī hǎo ]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数代都互相通婚以结盟好,后世因以“秦晋之好”指联姻、婚配的关系。
近义词秦晋之匹、秦晋之缘、秦晋之盟、朱陈之好、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劳燕分飞
劳燕分飞
拼音[ láo yàn fēn fēi ]
解释劳:伯劳鸟。伯劳鸟与燕子分别飞往不同方向。比喻离别。
近义词鸾凤分飞、生离别、东劳西燕、分道扬镳、风流云散
反义词新婚燕尔、济济一堂、鸾凤和鸣、鸾翔凤集、破镜重圆、比翼双飞
邑姜与姬发结为“秦晋之好”,这是她能够辅政两朝的根本性原因吗?
看过《封神榜》的人对姜子牙和与姬发肯定特别深刻,可你知道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与姬发结为了“秦晋之好”吗?邑姜是因为是姜子牙之女的缘故才能够辅政两朝的吗?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事情已无从考证,我们只得从那些传说中来分析了。首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秦晋之好,秦晋之好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泛指两家联姻。据说当年姜子牙受到封赏后,周文王担心他生出二心,于是他采取联姻的方式,下令让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嫁给儿子姬发。就这样,两家结了秦晋之好。
据说姬发跟邑姜两人从小就相熟,说一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不为过。有一次姬发跟姜子牙去钓鱼,姜子牙突然问他,“你有没有喜欢的人呀?说出来我为你参考参考。”姬发当时面红耳赤,支吾的说出来邑姜的名字,然后又对姜子牙抱怨说,邑姜总是不回应他。姜子牙听后大笑,碰巧这时他夫人带着女儿过来了,于是他起身带着夫人去了一边闲聊,留他们两人洽谈感情,于是两人就这么顺利成章的在一起了。后来周文王下旨赐婚,正满足了两人愿望。
说起邑姜,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后来,周武王去世,成王继位,她扛起来教导成王的大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成王在位仅20年,就病逝了。再后来,周康王继位,她有担起辅佐康王的责任。邑姜这一生,就因为爱上了武王姬发,呕心沥血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周王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